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专题  >  2019年专题  >  甘肃交通运输厅微视频、摄影大赛  >  媒体看交通

村村通客车 山乡引“客”来——“辉煌70年,媒体看交通”系列报道之四

 2019/09/16/ 17:27 来源:甘肃农民网

   甘肃农民网8月26日讯(记者 何香利)秋日的陇南小山村,静谧安详、乔灌分明。山脚下成畦的耕地间,座落着青砖白墙、别致清新的民居房,一条条纵横交错的乡村公路在崇山峻岭间延伸,连通到千家万户。8月24日下午,“辉煌七十年、媒体看交通”记者团走进一个被大山包裹着的只有20多户村民的小村庄——两当县金洞乡新潮村栗子自然村,体验交通变化给村民带来的幸福和喜悦。 

  栗子村是两当县最末端的村庄,村民靠养蜜蜂为生。“原来没有路要出山,只有沿着河道,过七十二趟河,是‘下雨一身泥,天晴一身土’,家里产的山货、土蜂蜜,人背驴驮的要花多半天的时间才能到县城,错过了售卖期,一斤土蜂蜜才卖到2~3元。”64岁的村民董安民摇着头告诉记者。

  自2013年修了硬化路、通了车,建起了“连心桥”,第一次将栗子村与外面的世界联通起来。“通路后的这6年间,村民们搞起了多元产业,种花椒、核桃、养鸡、养蜜蜂......现在有货不愁卖,很多客商直接走进大山,上门收购,一斤土蜂蜜卖到50~80元,一年下来收入近十万。”董安民嘴角上扬,脸上挂上幸福的笑容。如今家家换新房,买了车,日子一年比一年好,这条路不仅带富了栗子村,还带火了我们云屏山的旅游发展。

  采访团欣赏着大山的风景,游走到云屏镇黄各达村。据了解,黄各达村是云屏山旅游景区坐落于山顶的一个31户人的贫困村,这里属于4A级旅游景区,风景虽好,在农村公路没修之前,山高路远村民一个月才进一次县城,很多游客听闻美景,前来游玩,在山下望而却步,当地的自然景观以及农特产品都属于“销售难问题”。

  “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这是当地人长挂嘴边的口头禅。”云屏镇镇长吕彬接受采访时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镇所有建制村通了硬化路,村组道路硬化率达到93%。路通了,商客、游客都来了,农特产品卖向了四方,农户增收了,致富信息畅通了,云屏旅游区知名度打出去了。目前黄各达自然村通畅率100%,好路率100%,列养率和通客车率都达到了100%。

  农村公路的建设直接决定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福祉的体现,如今,黄各达村借助景区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村民以发展农家乐和农家客栈为主要增收渠道,截至2018年,农民人均收入达7200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两当县牢固树立“扶贫攻坚,交通先行”理念,包括栗子村村在内的全县行政村畅通率和行政村通车率实现了100%全覆盖,全县已形成铁路、高速、国道、县乡公路等立体交通网络,为助推两当县进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基础。去年9月,该县实现整体脱贫,成为甘肃省首批整体脱贫的县。

  过去“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今“天堑变通途”。陇南市交通局副局长王长才告诉记者:“陇南交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20万群众的出行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为陇南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向南开放提供了强有力的交通支撑。截至2018年底,陇南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7万多公里,公路网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60.8公里,其中,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3万多公里,占全省的1/8。”

  两当县农村公路建设是陇南全市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陇南市把发展农村公路与生态旅游、特色产业、美丽乡村、电商快递结合起来,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2万公里。目前,全市3201个建制村,除武都两个不具备条件外,其余全部通畅,实现了具备条件建制村通硬化路目标。全市除9个建制村不具备通客车条件、8个2020年通客车外,其余全部实现了通客车目标,建制村通客车率达到99.5%。通村道路连村入户,带动各项富民产业加快发展。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的2798元增加到2018年的6513元;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的35.87%下降到去年的0.12%。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