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专题  >  2019年专题  >  甘肃交通运输厅微视频、摄影大赛  >  媒体看交通

嘉峪关公路人的“八棵树”精神——“辉煌70年 媒体看交通”系列报道之一

 2019/09/16/ 17:39 来源:甘肃农民网

  甘肃农民网8月23日讯(记者 何香利)只有铭记走过的路,才能走好未来的路!

  8月22日,由20多家省内外媒体记者组成的“辉煌70年,媒体看交通”采风团,来到嘉峪关公路管理局参观采访,共同解密嘉峪关公路建设情况和“八棵树”精神。

  记者参观到国道312线旁的八棵树广场,只见八棵白杨高大挺拔,枝叶繁茂,一人不能合抱。这是1952年第一代养路人郑占乾工作之余,号召职工各家属在工房前种植的,在戈壁荒漠守护活了八棵树,最终长成八棵参天大树。

  嘉峪关公路人继承与发扬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扎根戈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甘当路石的“八棵树”精神,也为戈壁公路系统树起了精神丰碑。

  八棵树历经冰雪风雨,巍然屹立;公路人扎根戈壁荒漠,无私奉献。“那时候的干部真是干出来的。父亲年轻的时候在工作上的敬业、奉献那是没得说,为了工作,在家总是找不到父亲的踪影。”郑占乾大儿子郑玉生回忆说,“在额济纳旗工程队修路时,为了保证进度,父亲总是带头抢着干,废寝忘食的干,不肯休息,最后累得昏倒了才肯休息。”

  嘉峪关地处戈壁荒漠,风沙、盐碱、干旱严重,年降水量为88.4毫米,而年蒸发量达2000毫米。据介绍,60年代这里寒风刺骨,地冻如铁,很多人不能适应高原反应,更别说在这里工作和种树了,而修筑公路只有洋镐、铁锹等简单工具,基本上就是人工筑路和养护,条件十分艰苦。

  魏巍祁连山,茫茫戈壁滩。一代又一代的公路人在现实中践行“八棵树精神”。嘉峪关公路局开养护车的女驾驶员何桂兰热泪盈眶地说,自己出生在一个公路世家,家里9口人都奋斗在公路战线上,受父亲影响,17岁踏上了这条橘色公路,从刚开始在条件艰苦、环境恶劣的镜铁山开毛驴刮路车、农用方圆车、手推车、拖拉机、大客车......到如今的商务车,一走就是28年,见证了嘉峪关公路30以来的巨大变化。现在,工作再苦再累,生活再坎坷,任凭风沙满天吹,也刮不起自己扎在戈壁上的根,吹不乱驻守公路的情。

  站在笔直宽敞的戈壁公路上,压路机,沥青车………一段路,一群人,一条心,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展现在眼前。“我局管养G30连霍高速公路119.5公里,普通干线公路368公里。为了努力把综合养护工区打造成绿色环保工区。修建了嘉峪关黑山湖综合养护生产管理基地,建成了集管理、生产、试验、生活、绿化等功能的综合性养护工区、应急抢险保障中心,专门负责公路材料的试验检测和养护质量的监督工作。养护材料生产区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现有集料储备料仓、沥青储备罐、沥青拌和楼、乳化沥青设备等,具备各类养护材料储备、生产和加工功能。”嘉峪关公路局黑山湖综合养护工区中心主任王有全告诉记者。

  如今,嘉峪关公路管理局已经承担了两市一县10条共487.48公里的公路养护工作。各类成套的先进设备广泛使用,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职工的生活条件也得到改善,从晚上点油灯到标准化养护站,从步行到乘坐通勤车,从自行车巡逻到自动化办公,生活工作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岁月更替,几经沧桑,当年的小杨树已扎根戈壁,傲然挺拔,长成参天大树,象征着公路人永远吃苦在先、甘于奉献、勇往直前的“八棵树”精神,已在嘉峪关公路人的心中生根发芽,代代相传,让这座精神丰碑世世代代屹立在雄关大地上。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