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鸿才,现年46岁,1993年参加农行工作,2006年入党。2017年10月由农行武威分行党委选派开展驻村帮扶工作,任古浪县横梁村第一书记、帮扶工作队队长。
帮扶队长的“第一把火”
横梁村地处古浪县东南部干旱山区,沟壑纵横,粱峁起伏,自然条件严酷、生产条件恶劣,是国家深度贫困村,全村391户村民,其中270户就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5年12月被确定为整体易地搬迁村。横梁村人祖祖辈辈生活在山上,故土情结根深蒂固,对易地搬迁、“下山入川”的政策不理解、不配合是常有的事,让上门劝说的扶贫队员吃闭门羹的事也常有发生。对于刚接任驻村工作队队长、横梁村第一书记的刘鸿才来说,如何做通村民们“下山入川”的思想工作,是摆在他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恶劣的自然环境、落后的思想观念并没有吓退这位金融战线的战士,反而激发了他做好横梁村驻村帮扶工作的决心。刘鸿才不气馁不灰心,在充分了解搬迁政策后,改变工作方法,给村民先讲在山上干旱缺水、靠天吃饭的劣势,再讲入川后住房保障、生活便利,还能发展暖棚种植的优势;让村干部、党员先带头搬迁,再逐户做工作,并帮助村民办理精准扶贫住房贷款、落实搬迁补助政策、开展劳务技能培训,让广大村民能看到搬迁后美好前景,消除了后顾之忧,易地搬迁工作从此有序进行。
为进一步推进横梁村的扶贫工作,刘鸿才奔波于山川之间,深入田间地头、老百姓家中,与村民促膝谈心,了解村民生活情况,分析家庭收支和致贫原因,帮助贫困户制定脱贫计划。经过整整一年的不懈努力,刘鸿才先后帮助3批219户774名村民迁居立业,村民们由最初不愿迁、不想迁转变为主动迁、积极迁,没有爬过山的他在这一年徒步走遍了全村每家每户,不论从身体还是精神,都深刻体会到了什么叫“爬坡过坎”。
2018年10月18日,对刘鸿才和横梁村来说这是个值得庆贺的日子,横梁村最后一户村民顺利搬迁至黄花滩移民点,如期完成了整村搬迁任务,村民们住进了整洁宽敞的小康住宅,实现了住楼房的梦想,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善。2019年4月,70%的村民完成了旧宅腾退,刘鸿才很欣慰,如今的横梁村村民对他的工作很是支持。
农行"老兵"的扶贫故事
一年多来,他向武威分行党委汇报,先后两次为村小学123名学生捐赠了价值3.5万元“爱心”安全书包、书籍、文具等学习用品,帮助贫困家庭减轻负担,助力贫困户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
横梁村海拔高,冬天十分寒冷。为确保贫困户能安全过冬,2018年12月,他主动联系省爱心人士李兴江先生及武威小红帽公益协会,为贫困户捐赠150多件价值6.8万元的棉衣,帮助贫困户温暖过冬。
村民安殿义家境困难,妻子患有精神病,常年吃药治疗,2018年又两次住院,使本来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为了帮助安殿义渡过困难,刘鸿才主动与民政部门沟通,争取临时救助2000元,又联系到闵台商会、天一集团,为其资助现金5000元,并承诺为其2个儿子安排就业岗位,通过就业帮扶,实现稳定脱贫。
刘鸿才扶贫的热情感染了他远在北京上大学的女儿,他的女儿在参加北京市团市委志愿者活动时,主动联系爱心企业家为横梁村贫困户的孩子们捐助衣物20多件。刘鸿才用真诚和付出搭建起了一座传递爱心的桥梁,让横横梁村村民从内心感到温暖。
为了加强横梁村党支部建设,完善村委会办公设施,在武威分行党委的支持下,刘鸿才为村委会购置了办公桌椅、文件柜、书柜等办公用品和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等电子设备,有效提升了村委会的办公效率。
作为客户经理,他时刻不忘老本行,在日常入户了解贫困户生活的同时,对有信贷需求的农户初步进行贷前调查,将符合条件的及时推荐到农行古浪县西靖分理处,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向横梁村贫困户发放贷款303万元,有力支持了他们的生产经营。对于交通不便的农户,他还时常提供“上门服务”,开车接送农户去办理贷款,真正成为农行金融服务的延伸。
接近两年的驻村扶贫工作,他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一点一滴的默默付出,用脚步丈量横梁村,用一颗赤诚的心浸润着这个偏僻的山村,拉近了他与扶贫户的距离,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农行服务“三农”的新内涵。
第一书记的新征程
因扶贫成绩突出,2018年,刘鸿才所在的横梁乡政府被省政府授予扶贫先进单位,农行武威分行被评为全市扶贫先进单位,他自己也被武威分行评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不管在哪个岗位上,农业银行始终是我工作的坚强后盾,没有农行各级党委和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村民就不可能这么认可我的工作,认可农业银行助力扶贫的决心。”刘鸿才发自肺腑地说。
如今,驻村工作队随村民搬进了移民点,刘鸿才的办公住宿条件也得到了显著改善,各种办公、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告别了冬天办公穿棉大衣,晚上睡觉用枕巾包头的日子。
办公生活条件好了,帮扶工作更得加把劲了。在刘鸿才看来,搬迁后的横梁村,不论是旧宅腾退还是发展暖棚种植,要做的事更多了。他认为,村民活动半径大了,工作难度增加了,但工作的靶心不能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