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好山好水养好牛,好牛好料产好奶。牛奶是每个人不可或缺的营养食品,牛奶营养价值的高低是很多消费者在选购牛奶时最看重的因素之一。近日,掌上兰州·兰州晨报记者走进兰州庄园牧场股份有限公司,实地探访了“一滴好奶”是如何诞生的。
先进技术,为优质奶源提供安全保障
走进兰州庄园牧场股份有限公司全资投建的优质奶源示范基地——武威瑞达牧场,与传统牧场不同,牧场内不仅没有刺鼻的异味,绿化也做得极好,从大门口到牛舍的路边都种满了树,在这里行走好似置身于一个优美的公园。
在牛舍里,奶牛们住在干净宽敞的牛舍里,正悠然自得地吃着科学配比的“营养餐”,喝着10-18℃的恒温水,个个都精神十足。据武威瑞达牧场场长徐华介绍,这里所有的奶牛都是经过三代优选的纯种澳牛,其奶牛所产的牛奶比普通奶牛的乳汁更浓厚,原奶的乳脂、蛋白质量相对较高。
奶牛在转盘式自动挤奶机上站着转一圈即可完成一次挤奶过程。整个过程中挤出的原奶保证与空气“零接触”。为生产出好原奶,牧场对牛群实现数据化管理,按照严格的挤奶操作规程,原奶通过密闭式输送管道,经速冷设备快速降温至2℃储存,3小时之内送到工厂加工。
随后,记者又走访了位于金昌的甘肃瑞嘉牧业有限公司和临夏瑞园牧场。
正在建设的“金川区万头奶牛养殖循环产业园项目”由金昌瑞嘉牧业负责实施,该项目的投产运营,将使庄园牧场获得更加稳定优质的奶源,进一步实现公司整个产业链的全程安全可控。
临夏瑞园牧场入围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和荷斯坦杂志评选的2019年度10吨俱乐部中国规模牧场高产榜单。
科学管理,让奶牛“衣食无忧”
“我们常说,牛儿吃得好,才能产好奶。为了让我们的奶牛不仅吃得好,还能吃得健康,我们专门聘请了营养师,负责奶牛的‘一日三餐’。”在位于金昌的甘肃瑞嘉牧业,大学生技术员许学义正在给奶牛的日粮做滨州筛,他说,这是通过专业的工具将牛吃过和未吃过的日粮根据粗细程度分成四部分,并分别称重,是为了评价和监控奶牛全混合日粮的颗粒度及制作质量,确保牛只不挑食,吃到营养平衡的全混合日粮,维持牛奶指标稳定。
据瑞嘉牧业场长贺文平介绍,“庄园”牛奶的优良品质来源于奶牛养殖的优质管理,特别是作为养殖源头的饲料管理。牧场一直追求天然的养殖方式,并不断吸收世界农牧业前沿信息,引进并种植了多种营养植物,实现生态养殖。
“除了精细化饲养,牧场一直采用现代化、标准化的管理模式,每一头牛都有编号和‘身份证’,并建立独立档案,只要打开电脑在大数据采集系统上输入编号,奶牛的生日、体重、产奶记录、有无病史等都一目了然。”贺文平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实现奶牛规模化管理,每头泌乳牛都佩戴电子耳标、活动量探测牌。徐华说,这种电子耳标是一种专用于动物识别和电子化管理的电子器件,它能存储和读取信息,是自动化系统与动物个体之间信息传递的桥梁;而活动量探测牌是通过监测牛只活动量,辅助判定牛只发情及健康状况,可以有效的提高繁育和兽医人员开展奶牛繁殖和保健工作,减少人员观察误差,降低奶牛空怀期及饲养成本,快速提高牧场繁殖水平。
在瑞嘉牧场的犊牛饲喂区,小奶牛们悠闲地在自己单独舒适的“小城堡”吃着工人准备的精心调配的“营养餐”。在每个小牛犊的耳朵上都带着一个数字耳标。“这个牌子上写的是小牛犊的出生日期。他们从生下来第一天就有了‘身份证’。”贺文平告诉记者,这就保障了对犊牛从出生开始就进行科学的管理,使得诸如个体识别、数据统计、行为管理等许多的动物饲养管理实现了自动化、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对动物的跟踪管理能力会大大提高。
贺文平说,从奶牛吃的饲草饲料、喝的水,到产出的牛奶,牧场对全过程进行层层把关,使每一滴牛奶安全优质,并实现全过程可追溯。
智慧工厂,用智能“武装”牛奶
走进兰州庄园牧场股份有限公司位于榆中县的生产基地,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一楼的庄园牛奶生产车间所有的设备和工作场景透过大玻璃窗尽收眼底,整个生产过程都处于无菌密封的环境中。记者全程看不到一滴牛奶,只能看到一排排整齐光亮的银色管道和正在高速运作的流水生产线。在生产线上,鲜有工人忙碌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庞大的自动化设备和各种机器。
“收奶自动控制、杀菌精准控制、安全可控无菌罐装……这些工序都是由智能设备自动化完成。”庄园牧场生产总监赵志禹告诉记者,兰州市榆中县的生产基地是一个能够日处理600吨液态奶的智能化工厂,2020年7月被授予兰州市工业企业“智能工厂”称号、2020年12月跻身甘肃省第一批数字化车间名单。赵志禹说,榆中生产基地的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程度已经达到了行业内的先进水平。
“我们一定保证给消费者的每一滴牛奶是安全的、有营养的。”赵志禹告诉记者,公司成立20年来,秉承“奉献精良品质,造就时代品牌”的使命,依靠先进的技术、稳定的产品质量、全新的营销理念、富有活力的企业文化,庄园牧场已成为甘肃省乳业的排头兵。
文/图 掌上兰州·兰州晨报记者 冯宝强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等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