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专题  >  2022专题

徐特立:两袖清风作赤子 三个“第一”育后人

 2022/05/16/ 10:30 来源:三湘风纪网

  徐特立(1877-1968),今长沙县江背镇人。中国革命家、教育家,毛泽东和田汉等著名人士的老师。

  徐特立是20世纪杰出的教育家,他在家风家教方面也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徐特立倡导艰苦奋斗的家风,他经常告诫后辈:“青年人任重道远,要继承的不是财产,而是前辈留下的尚未完成的革命事业。”徐老虽然没有给自家人安排一官半职,但他以“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的伟大精神影响和培育了徐家几代人。

  对妻子忠贞不渝

  徐特立与自己的妻子熊立诚相敬相爱、相濡以沫,共同生活七十余载。革命战争年代,两人聚少离多,但熊立诚始终关心支持徐特立的事业,支持他实施十年破产读书计划,支持他办学,支持他参加革命。自20岁起,熊立诚独自在老家主持家政50年之久,徐特立夸奖她“很有见识”,“她支持了我的事业,也成全了我的事业。”徐特立将对妻子的忠贞不渝视为妇女解放的一部分。他说:“我一生提倡妇女解放,我假如丢弃她,岂不又增加了一个受难的妇女?”“我们共产党人就是要为人类的彻底解放而斗争,其中也包括妇女的解放。如果无缘无故抛弃她们,那不仅是损人利己的行为,而且是背叛了革命的立场。”

  徐特立对妻子的关心和忠诚是永恒的。两人的长子徐笃本于1927年病逝,熊立诚深受刺激,痛不欲生。1938年,次子徐厚本又因病去世,徐特立担心妻子再也经受不起打击,独自承担丧子之痛,刻意隐瞒消息。全国解放后,熊立诚到北京居住,徐仍谎称厚本在苏联工作,并请当时的驻捷克大使曹瑛冒厚本之名从苏联写信,称已在苏联另娶并生子,一时回不来。熊立诚勃然大怒,斥其没有良心,要徐特立写信加以责骂。徐特立只好于1954年12月15日虚拟了一封给儿子的信。1962年熊立诚逝世时,仍不知儿子早已不在人世,这一消息,徐特立隐瞒了20多年。熊立诚去世后,徐特立将两人的合影一直装在随身的口袋里,走到哪带到哪,以致照片中间有了深深的折痕。

  徐特立对孙女的教导

  告诫孙女不要有特殊思想

  徐特立特别重视家风和家庭教育,他指出,作为革命的前辈,作为父母,作为家长,时刻都不应忘记教育子女的责任,因为在我们这个社会里,子女不只是自己家庭的成员,自己的后代,而且是社会的成员,是整个革命的后代,他们的好坏,不仅关系着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着社会。他认为,个人的成长,主要决定于三个方面:一是家庭教育,二是社会教育,三是自己的努力,这三者又是相辅相成的。

  徐特立共有两子两女。长子徐笃本中学时即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时任湖南省农协宣传部长,因病去世时年仅21岁。次子徐厚本,不足16岁就在徐特立的支持下去学汽车修理工,后来,娶妻刘萃英,育女徐禹强。抗日战争期间,徐厚本夫妇去延安陕北公学学习6个月,在由组织安排回湘工作的途中,徐厚本不幸因病逝世。当时,徐特立作为八路军驻湘办事处的负责人,正在为营救党内同志而奔走,根本无暇顾及。后来,徐特立对孙女徐禹强说:“30多名同志是我们党多大的财富呀,在30:1面前,我只能把国家的前途、民族的解放摆在第一位。当我赶到湘雅医院,见到的是一死一伤的场面,你父亲已经去世,你母亲头上包着纱布(是你父亲送往太平间途中,无人照看,从楼梯间滚下来受伤的)躺在病床上,我悲痛不已。”

  1938年,徐特立致信给儿媳刘萃英:“你是我们家里的人,你的孩子也是我们家的骨血。但你还年轻,应该有自己的生活,你结婚以后,我们便不以翁媳相称,你做我的女儿也可以……总之,……你的生活我还是要负责的。”1940年初,刘萃英再次来到延安,表示愿意做徐特立的女儿。徐特立为其改名为“徐乾”,对其严格要求。徐特立特意为徐乾制定作息计划,要求她“上午4个钟头均作学习之用,不会客、不闲谈、不外出;下午2小小看报,看党的文件,另以2小时处理我给你的工作。”1941年,徐特立以边币(陕甘宁边区银行发行的货币,编者注)6元购买了一部《苏联共产党历史简编》赠送给徐乾,并在扉页上写道:“希望你能继承我的革命事业……我虽无子也还快慰。”

  1949年,13岁的孙女徐禹强与奶奶、姑母一起来到北京,与爷爷、母亲团聚。徐特立对她约法三章:“一不要有特殊思想,二不要有优越感,三不要脱离群众。”他经常带孙女到胡同里做煤球的地方,看工人做煤球,让其感受并养成热爱人民、艰苦朴素的思想。

  家属无一人得到照顾

  今年65岁的徐大山是徐特立的侄子,他说,在蔡锷中路有一家徐家祠堂,里面有一幅徐家家训“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徐大山觉得他们祖上要求他们主要做到四点:教育、读书、爱家和爱国,良好的家风让他们后人受益匪浅。

  从徐特立的兄长徐立泰开始,至他的侄儿、侄孙乃至曾孙在内的二十多人中,没有一人是因他的关系而得到照顾的。二十多人中只有曾孙辈分中有数人分别靠勤学苦练考上了大学,或应征入伍,而后成为国家教师或公职人员,其余人均是普通的农民。后代们平凡而幸福的生活,折射出徐特立两袖清风作赤子、三个“第一”育后人的熠熠光彩。(长沙县纪委宣教室 整理)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