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专题  >  2022专题

“舍命献盐”的红军将领张子清

 2022/05/16/ 10:37 来源:三湘风纪网

  人物介绍

  张子清(1902—1930),湖南益阳桃江县人,中国工农红军早期著名将领。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进入毛泽东主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后随团参加秋收起义。1928年4月,被任命为工农革命军第4军第11师师长。1930年5月逝世,年仅29岁。

  “他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是无产阶级的钢铁战士。他为革命竭尽忠勇,是红军中的关云长。”

                                                                    ——毛泽东同志曾这样评价他

  秉承父志 ,拒绝赴美留学

  张子清出生于一个爱国军人家庭,是将门之后。张子清的父亲张建良参加了同盟会和湖南新军,当上了江道区少将司令,虽然时逢军阀混乱、民不聊生,但作为军人的张建良一直抱有为国家和民族尽忠之心。

  1917年,张子清的父亲张建良在战乱中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卒年三十六岁。临终前,张建良把十五岁的长子张子清和八岁的次子张泳叫到身边,口授遗嘱,教导兄弟二人要胸怀天下,心怀人民,发奋读书,把革命当作人生最大的荣耀,把为国捐躯当作人生最有价值的选择,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儿孙。

  1925年,张子清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冬天,张子清赶赴广州,途经长沙,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的谭延阀以世交关系两次派人找他会面,要保送他去美国留学,但他都婉言谢绝了。

  不搞特殊,红军将领“舍命献盐”

  从1927年9月上井冈山到1928年4月酃县(今湖南炎陵县)接龙桥阻击战负伤,短短7个月张子清参加大小战斗上百次,表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1928年4月底,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任命张子清为红四军第十一师师长。

  1928年4月22日,为掩护朱德、陈毅部队转移,张子清率部打退敌军十多次疯狂进攻。战斗中,张子清左脚踝骨被敌机枪子弹打断。张子清住进了茅坪红军医院治疗枪伤。可当时的医疗条件非常有限,只能用竹镊子来夹他脚踝骨里的子弹。当时没有麻药,他用牙齿咬着木头忍受疼痛,可是几次手术都未能取出子弹。

  当时,毛泽东、朱德等人非常牵挂张子清,他们几次来到红军医院看望他,并且提议派人秘密护送他前往长沙,到大医院治疗,但都被张子清拒绝了。他认为,红军将领不能搞特殊化。

  1928年底,张子清转移到小井红军医院住院治疗。由于敌人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严密封锁,各种物质,特别是药品和食盐异常缺乏。有一批重伤员送进来,急需马上手术。但是,如果不消毒,做手术会有生命危险。正在医生护士着急的时候,张子清把他们叫到病床前面说,“我这里还有一点点盐,是我自己留下的,你们全部拿去,让重伤员清洗伤口,尽快消炎消毒后做手术,让他们早日。我这条腿里面的子弹已经取不出了,腿肯定保不住了,但是没有关系,即使截掉这条腿,我还是一样会革命到底。”

  由于缺医少药,张子清的枪伤一直未能得到有效治疗,感染越来越严重,一直感染到腹部,但他一面忍着伤痛的折磨,一面忘我工作。伤痛和感染,一点点消耗着他的生命力。1930年5月,张子清病逝于井冈山。

  家风质朴,妻儿不“浪费国家钱财”

  张子清的夫人吴雪梅虽然读书不多,但她深明大义。尽管从1917年成婚到1927年的这十年间,夫妻聚少离多,但吴雪梅毫无怨恨。1927年,吴雪梅怀孕后,张子清就上了井冈山,女儿一生都没有见到过自己的父亲。解放后,组织上给吴雪梅安排工作,她说自己年纪大了,又没有文化,不能够去浪费国家的钱财。

  张子清的女儿张质彬继承了父亲的品质,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从不以权谋私,作为革命烈士的后代,她从不以此为本钱炫耀自己。张质彬一次手术后在家休养时,牙齿痛得脸都肿起来了,却没有动用公家汽车上医院看病,而是叫儿子用自行车推到医院。住院期间,组织上多次向她提出派人轮流值班护理,她总说大家工作忙,有家里人护理就可以了。张质彬病危时,潘天达、季昌化等领导多次到医院看望她,并问她对组织有什么要求时,她只是微笑地表示对党关心的感谢。当院领导提出再派人到外地采购药物治疗时,她恳切地说:“不用了,我的病难治好,请再不要花国家的钱了。”

  青山埋忠骨,浩气贯长虹。张子清革命信念坚定,家风淳朴,对党和人民赤胆忠心,为红军的建设和发展,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生,定将名垂千史。

  (桃江县纪委 胡统安 王艳 邹鹏 吴少郴)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