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陈天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迈向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对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意义重大、作用深远。
一、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丰富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的十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规律,丰富和发展了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科学理论,为做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是要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文明理念的创新性。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前人从未走过的新路,它塑造了另一种意义上现代化“成功学”的典范,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高度的原创性价值。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中心的发展思想,既注重物质文明建设,也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既注重保障公民发展权益凸现个体性,也注重实现共同富裕,注重凸现全民性;既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彰显“道法自然”的理念,也倡导保护自然、利用自然彰显“天人合一”的理念;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有益探索,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实践。二是要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文明发展的多元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从性质、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战略安排、实践部署等方面对中国式现代化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释,建构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理论、概念体系和话语体系,重构了现今世界现代化的理论版图和学术范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现代化理论范式,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三是要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文明价值的包容性。中国式现代化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基准,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解放的主旨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情怀熔铸于一炉,将中国梦与世界梦联通贯通。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主张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原创性贡献,为跨越不同文明、道路、制度、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提供了精神桥梁,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人类历史车轮向着美好世界前行提供了价值基础,竖起了21世纪人类社会共同发展进步的思想灯塔。
二、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其特有的规律,而且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既要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规律,继承和发扬过去好的做法,又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积极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做到守正创新。所谓守正,就是要把握遵循贯通其中的一般性规律,比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平衡发展的规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建设、道德建设、制度建设的统一协同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统一和协同发展的规律等等。所谓创新,就是要深刻认识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过程的开启、深化和发展,有其历史必然性和时代合理性,有独特的生成逻辑,即理论之根、实践之源、文化之脉,三者的共同作用形成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过程的路径逻辑,在理论之根、实践之源、文化之脉三个维度中来认识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重点认识和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审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包容性的时代特质,在中国式和世界性中寻求最大公约数;二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中审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三是在利益诉求更为多元、各种矛盾交织叠加、思想碰撞更为激烈的条件下审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四是在全球科技快速发展、数字时代背景下审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方法途径手段创新。
三、切实找准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着力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全球视野下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顶层设计,又有立足国情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系统谋划。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必须深刻学习领会、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切实找准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着力方向。一是要推动文明培育走深走实。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优化“我们的节日”等活动载体,运用“线上+线下”“大屏+小屏”“长廊+小品”等多种形式,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家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二是要推动文明创建见行见效。要把创建文明城市作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好,引领带动、一体推进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和文明校园创建工作。既对标对表定性定量抓任务落实,又用心用情着眼着力抓文明素养,坚持以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为主线,认真落实《新时代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切实开展文明行为促进工作,坚持引导和治理相结合、教育和养成相结合、巩固和提升相结合,突出交通秩序、环境卫生、市场经营、小区管理等重点领域,注重把创建的过程演化为文明素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着力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推动形成环境新面貌、文明新风尚、精神新状态、思想新自觉和城市新进步。三是要推动文明实践出新出彩。正确把握文明实践的基本属性和价值取向,突出思想性,把深入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进一步优化基层城乡文明实践特色品牌质效,不断拓展理论宣传阵地,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突出实用性,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开展文明实践,把乡风文明融入乡村振兴的全过程各方面,深入推进移风易俗,不断深化高价彩礼、薄养厚葬等陈规陋习治理。突出群众性,注重发挥群众主体功能和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的自觉性积极性,探索“板凳会”“田间课”“口头书”等鲜活生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突出志愿性,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做强做大志愿服务队伍,积极扶持地方特色志愿服务项目,建立完善“志愿服务+”模式,不断延伸服务触角,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