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专题  >  2022专题

谱好“三部曲”唱响新时代乡村教育“大先生”之歌

 2022/12/29/ 16:22 来源:每日甘肃网 王海燕

  谱好“三部曲”唱响新时代乡村教育“大先生”之歌

  王海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就要补齐农村等偏远地区教育短板,把发展乡村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乡村教师是发展更加公平、更加有质量乡村教育的基础支撑,建设一支高质量的乡村“大先生”教师队伍是促进新时代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谱一曲心中有志“立德”曲,以德立身书写育人担当。教育,民族之命脉;先生,教育之魂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做好老师、做“大先生”,就要品德高尚、情操高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大先生”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需要,要成为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以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不断锤炼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责任担当。要德行风雅高尚,着力言传,注重身教,以人格魅力、模范行为树立榜样,用自己的道德情操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作为乡村教师,要牢记“国之大者”,要有对国家民族的大格局、大情怀,以“甘守清贫为路石,不求闻达作人梯”的敬业精神,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中去。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一根草去”的奉献精神,用初心点亮少年儿童报效祖国的红心,用爱心丰盈乡村孩子展翅高飞的信心,用恒心锤炼新时代接班人复兴逐梦的决心。用心、用情、用力,为农村孩子点亮梦想,为乡村发展注入力量,为乡村振兴书写教育人的担当。

  谱一曲心中有为“立功”曲,做真人说真话干真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高质量的教师,才有高质量的教育。做真人就是做求真务实、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人。说真话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说真实的话。干真事就是干真正服务学生“成才”与“成人”的事。作为新时代乡村教师,要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不断学习中,在“此去风险多磨难,不弄明白誓不休”的实践中练就堪当重任的真本领。紧扣时代脉搏,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用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变“应为”思想为“可为”担当,以不自扬鞭自奋蹄的干劲,深耕、细耕、精耕乡村教育的“责任田”,坚持不懈、久久为功,才能成为有大学问、大情怀、大境界的“大先生”。唯有在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倾心为民,将心中斗志与为民情、脚下路相结合,才能与时代同行。只有切实提升乡村学校办学质量,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家门口上好学”的愿望。

  谱一曲心中有爱“立言”曲,用大爱点亮乡村的文明之光。教育是一门爱的艺术,更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学校是乡村的中心,乡村教师是学校和乡村的灵魂。厚植乡村教育情怀,培育乡村教育大先生,是每一个农村孩子的期盼和呼唤,是建设高质量乡村教育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经途径。教师只有具备仁爱之心,以情动人、育人、化人,才能走进学生心里,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才能培养出更多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传承”之上的“创新”,是“立功”之后的“立言”。这是觉醒,也是呼唤。“立言”绝非是要教师人人成专家,而是要让教师激活探究精神,作一个既能“传言”又能“立言”的思想者。带着理念进课堂,教学才有风格,基于研究搞教育,教育才有品质。扎根在乡村,用仁爱之心绘就人民教师的精神底色,把乐观向上的正能量传递给乡村孩子,给学生心灵埋下爱国爱党爱家乡的种子,给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奉献在乡村,以“燃灯”精神为标杆,以强烈的家国情怀,追逐教育的美好,奉献于当下,点亮乡村的文明之光,让乡村教育真正成为乡村文化振兴最大的底气。热爱乡村、扎根乡村、奉献乡村,以奋斗之我,为大山的孩子们搭台筑梦,为乡村振兴铺路架桥,为教育强国添砖加瓦,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传递梦想与幸福。

  新时代新征程呼唤将“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先生之大,在于“情怀、精神、品格、思想”之大;先生之大,在于“为学、为事、为人、示范”之大。让我们,扎根乡土教育,厚植乡土情怀,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勇担时代之重任,民族之希望,于“立德,立功,立言”中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共同唱响新时代乡村教育“大先生”之歌。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