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专题  >  2022专题

声音

 2022/12/29/ 18:38 来源:每日甘肃网 吴万先

  声 音

  吴万先

  在雄关,你若用心,就会听到有种声音始终在耳际边回响,像伴着时光伴着生活,似乎它与这座城市的气息相融一起,成了挥之不去又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是来自酒钢厂区火车的声音,一辆辆火车日夜不停穿梭在钢厂、城区及郊外,一路奔驰咆哮,像急速跳跃的一支曲目或一串激昂的音符,那种钢轨被碰撞、摩擦和撞击的声响,自然明快,异常清脆和高亢,如戈壁弹奏的乐章,大地深处的吟唱,雄浑壮阔,铿锵有力,节奏分明;又似冶炼钢铁般的气势、升腾缭绕,辽源宏大,演绎着一个城市的独有的气息和声响。成了这座年轻城市每天清晨中独特的问候和交响。

  似乎整个城市,都沉浸在这种声音的缭绕之中,不是一种干扰或嘈杂,相反是对城市的一种渲染与烘托,是一种熟悉、亲切与相伴,让你留恋、回望、沉静,甚至被牵引、追随,像在等待中一样,情不自禁,正如习惯于它的铿锵节奏,自然舒缓,如同这座城市的灵魂,让你仰望和赞叹。

  这声音似乎让钢城更加辽阔厚重、安宁和谐,更加清澈明丽、多姿多彩。成为钢城特有的声音,融入生活的河流,敲打着岁月的节奏,传递着戈壁、雪山、钢铁与河流之间的回应与相守,也见证着一座钢城不同凡响的身姿与风骨。

  

  提起酒钢,自然就想起英雄的酒钢人,那些曾经无数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人物和故事,如同种子的力量,灯塔的光芒和历史的回音,在雄关这片大地上,依旧滚滚奔涌,回响不绝,生生不息,久久回荡。这些不凡的人物和事迹,正如一列永不停息的列车,穿过时空,一路驰骋,传递着强大的力量,也像一列火车带给人们的召唤一样,他们各自闪耀的精神光芒,已成为一个时代的声音与星光。

  还是在八十年代,在艰苦的镜铁山矿,说起蒋兴章,这位看上去亲和寡言的人,酒钢职工几乎对他是由衷地敬佩。他是酒钢镜铁山矿三采区修理工,全国六届人大代表,1985年5月获全国第一批“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技术能手”称号获得者。

  可以说,他把一切献给了酒钢矿山事业。他身上具有的朴素情怀,执着如一,一心为厂,不曾改变的工作本色,正是那一代人对国家对事业的情感写照,也是一名共产党员最真切最赤诚最闪亮的奉献,对工作是一种刻在骨子里,流在血液中的信念与责任。

  蒋兴章时常背着一只工具袋,这一背就是十多年,无论上班还是下班,只要发现丢弃的螺丝、零件、废旧的工具等,都要捡起来,修修补补,再次利用,像农民对粮食一样的珍惜爱护,在他的心里不容许有一丝一毫的浪费。

  如果遇到设备、技术上的难题,他不旁观不等待更不放弃,动手反复试验,大大小小动手解决许多生产难题,改进设备和工艺。

  这是一位不知疲倦的人,也是一位停不下脚步的人,在矿山,他没有时间的概念,除了休息,都在工作,有人统计过,把他连班加点或者说超额工作时间累计起来,是一个工人8年的时间总量。

  这些看似十分简单的日常,在那个年代,他为矿山创造价值累计近千万元的资金。

  他心里只有矿山,唯独没有自己。这种朴素思想和情感,一直到延续到他退休。当时《冶金报》驻站记者张苓,采访蒋兴章事迹后,才知道他家庭生活在当时比较困难,他自己也患病在身,始终带病工作,可他从不向单位提出任何要求,只要自己能克服的,也不愿给单位增加一丝麻烦。工作上是一再的忘我付出,当酒钢授予他多种荣誉给予休假疗养的机会时,总是让给了别人。

  还是多年前,坐公交车时,无意中碰到了蒋兴章老人,退休多年的他,看上去还是那样温和,面带笑容,不急不缓,那身影,就像春天里的一束亮光,给人温暖,明亮和感动。

  

  一把焊枪写春秋的王菊花,当时在酒钢,被誉为一朵亮丽的“焊花”。可以说她是酒钢建设中的一位功臣,在酒钢重大项目建设中,在焊接方面为酒钢立下了汗马功劳。酒钢给予她很高荣誉,1993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受到了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

  1987年,酒钢公司兴建高速线材厂,由外单位承制的天车大梁焊接任务完工后,经探伤检测不符合技术要求,在施工单位表示无能为力之时,王菊花毅然接过了这块硬骨头,并“啃”了下来。

  在一次高炉检修工作中,王菊花所在的班接受了煤气阀的焊接任务,结果,王菊花所焊的6组气阀质量全部合格,一次打压成功,创造了酒钢的先例。

  有一次,高炉出铁口上面的炉皮出现一米左右长的裂缝,炼铁厂自己组织人力先后补焊了三次,均无功而返。王菊花到现场后,连续10个小时的苦战,一次过关。

  1989年,酒钢兴建炼铁高炉,王菊花和班里其他11名男同志,承担着关键项目炉皮焊接。当时正值隆冬季节,气温在零下20度左右,狂暴的西北风施展着它的淫威,王菊花和其他同事一道,每天爬到几十米的高度进行作业,苦战了几十个日日夜夜,最后高质高效地完成了使命,有人对她尊敬地喊出了“铁娘子”。

  1990年3月,酒钢1号高炉突然坍塌,这一天成为酒钢黑色的日子,也是酒钢在发展中又一次面临的巨大挫折。是永远无法抹去的记忆。

  在重建1号高炉中,王菊花和全班的兄弟姐妹联名写下请战书,她带领全班姐妹们,每天背着几十公斤重的焊条爬上高空,夜以继日、加班加点,几乎是拼了命地扑在工地上,每天都要工作到晚上12点左右才能回家。现场施工环境差,通风不好,天气酷热,气温太高,她们身上脱了好几层皮,时常被焊药熏得几天吃不下去东西,她和伙伴们没有退却。用了27天完成了1110米的焊接任务,熔化焊条12吨,合格率达100%。这一战果,酒钢公司和冶金部领导都给予高度评价。

  炉皮焊接完成后,她们又承担冷却壁安装、进风装置安装、炉内钢砖、炉顶保护板等10多项焊接任务。整个高炉重建过程中,王菊花没有休息过一个星期天,为1号高炉重新矗立在戈壁钢城立下了赫赫战功……

  她一个弱小的身骨,从事电焊工作十八年,她的身影和足迹几乎踏遍了酒钢的每个角落,经历了无数个风雪交加的白天和夜晚,焊接了无数个大型钢件,参加了无数的抢修任务,又无数次出色完成了任务。

  今年有幸见到了王菊花老人,由于长期从事电焊工作,身体一直患病,可她性格开朗,精神矍铄,对酒钢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她的人生乃至生命与酒钢紧紧联系在一起。她告诉笔者,孩子大学毕业后,其实有更好的选择,她毅然决定,让孩子回到酒钢,报答酒钢,建设酒钢,为酒钢努力工作。这是老一代酒钢人的情怀和传承,也是老一代酒钢人不变的本色和品质。

  酒钢在发展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工人优秀代表,不仅是“老矿山”蒋兴章,一把焊枪写春秋的王菊花,还有用特殊材料炼成“好钢”的刘富德,高炉推移创奇迹的李小平,技术创新谱华章的陈永祺,练就双手焊接技艺的杜钧,绽放在钢铁世界的“铿锵玫瑰”王云平,在焊接世界里教书育人的教师楷模吕杰,“中国好人”、省优秀共产党员田彬峰,科技领军人才王明华、鲁逢霖、杨作宏、罗景春、陈毅琳、吕爱强、唐晓玲、杨兴元等。他们就像火车头,冲锋在前,扎根戈壁,顽强拼搏。成为酒钢人的荣耀和骄傲,成为推动建设幸福美好新酒钢的中坚力量……他们是酒钢人追求事业、完美人生的典范和楷模。

  

  酒钢在发展中所孕育的“铁山精神”,被一代代酒钢人发扬传承,也正是有了“铁山精神”,才有了酒钢、嘉峪关的今天。也是在“铁山精神”的哺育下,几代钢城儿女在风吹石头跑、遍地不长草的荒凉戈壁地带,建起一座现代化城市,雄关钢城崛起了崭新的身姿,成为一座碧波荡漾、绿树掩映的休闲宜居之城,一座丰盈着思想道德的精神之地,一座承载着西北最大的钢铁基地、新能源建设工业园区和丝路文化古镇交相辉映的璀璨明珠。

  酒钢人的“铁山精神”如一座丰碑,不断昭示着未来。也像一辆巨龙一般,在时代的长河中一路前行。

  火车嚎叫中,是一种岁月的激荡和生活的电闪雷鸣,作为钢铁工人,习惯了在炉火与熔炉前的炙烤和磨砺,习惯了那种内心如沙的沉淀与冶炼后的淬火,还有风霜雪雨的侵袭,没有退却也不放弃,甘愿接受生活赐予的艰辛,像飞快的火车,演奏着生活中一种忍耐与坚硬。站在酒钢公园内的雕塑下,凡是在钢厂经历过那种稠密的岁月,才能感觉到用尽全力或用整个生命托举起矿石的那种不屈与气魄。

  酒钢一步步走向繁荣,嘉峪关市也日新月异。如今,钢铁的容颜更为俏丽和年轻,走过以前的沉重与艰难,那些过往仍如雕塑一样凸显在眼前,难以忘怀。时代在飞跃,生活在瞬变。酒钢的火车也从开始之初的蒸汽机车、内燃机车到如今的电力机车,一个时代的影子正在远去,就像飞快而来的旋律一样,演奏着一个新时代的乐章。火车声由嚎叫、粗犷变为一种鸣奏,依然在这片土地上激越飞扬,既带着过去的时光,先前的烙印,更多的是一种生活的前进和钢铁发展谱就的新曲,这种不变的旋律和节奏正如酒钢人身上具有的精神品质,依然响彻雄关大地。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