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专题  >  2022专题

携手二十大 礼赞新时代——阳坝印象

 2022/12/29/ 18:52 来源:每日甘肃网 李 艳

  携手二十大 礼赞新时代

  ——阳坝印象

  李 艳

  某个下午,我抱着孩子,同我的奶奶,围坐在父亲做的木桌旁。桌子是一棵大树的根部,大树的旁枝做凳子,在父亲的打磨下,显得格外精致,有艺术感。虽然它们已经离开土壤,没有了生命,但却以另一种形式永远存在。

  坐在木凳上,奶奶又开始讲故事了。她的故事我已经听了很多遍,奶奶没有上过学,说的东西断断续续,但是听起来像极了关于阳坝的成长记。

  她们小时候,应该是六十多年前十几岁的时候,奶奶也是一个能干的人,地里的活她承包了大半,她的孩子,也就是我的母亲,也继承了她的优良基因:很能干。她却从来不提读书的事情,那时的阳坝,鲜少有人会觉得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反之,努力干活才能有好日子。现在,那双已经严重变形的腿依然忍不住摇摆在仅有的几寸菜园子里。其余的庄稼地已经变成了一条长长的新城街,一幢幢楼房和一条宽阔平坦的大马路。日落时分,人们有的穿过马路,奔向石桥河散步;有的几人围坐在门口打牌聊天;只有奶奶依然弓着背,忙碌在菜园子里,仿佛那才是她最大的乐趣。

  据说以前的阳坝,在老街,陈列着几排歪歪斜斜的土坯房,最怕雨季,河水涨上来,就变得更孱弱。人们忙完地里的活,都喜欢坐在自家的门槛上,端着碗,聊着天气、庄稼和谁家的媳妇或女婿。看似清苦,却很是自在。

  那时的梅园,还像是个原始森林,大人们总爱以此吓唬小孩子:你要再不听话,就把你送给梅子园的人!小孩吓的立马乖乖的。不是因为梅园的人们有多恐怖,只是那时交通不便,相隔十几公里,就像隔着一个世界。

  以前的茶园里,田地里,是最热闹的地方。锣鼓草是人们在劳作中的一种乐趣,竹叶笛也是为数不多的一种来自大自然的乐器,几乎人人都会。孩子们在田间地头肆意横行,没人会担心他们摔倒或弄脏衣服,那响彻田间的笑声,在阳坝的时光里回荡了几十年……

  奶奶最怀念、最美好的应该也就是这些,因为她常挂在嘴边,她也只记得这么多。

  当年老街的土坯房,如今已摇身一变成了阳坝古镇的代表作。由龙神沟进入阳坝,像极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龙神沟尽头,视野变得广阔,穿过滨河路,一排古老的麻柳整整齐齐映入眼帘。它们屹立百年,是阻挡洪水的功臣,是人们家园的守护神,更是老街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麻柳树下,梅园河净若明镜,鱼儿清晰可见,悠闲地摇着尾巴。河岸上便是蜕变后的老街,一串串红灯笼,像奶奶的记忆一样散发着温暖、柔软的光芒;一排排整齐的仿古房屋,已经完全没有了奶奶记忆中的模样,但她依然喜欢坐在桥墩旁,或吹风或回忆…….

  昔日“恐怖”的梅子园已在时光的淬炼中脱落成了阳坝的美娇娘;龙神沟尽头以北,进入另一个路口,便是梅园。郑河天然浴场打头,再到月牙潭、天鹅湖、海棠谷等等,一路美景映入眼帘。既有着梅园旧时的模样,也有着新时代的惊艳,人工栈道只是我们深入天然氧吧的一个载体,我们尽力贴合自然,就是想保持原生态,仿佛能够重现奶奶的记忆一般。

  除了这些,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锣鼓草和叶笛,虽然他们不是多么惊艳,但是是一个时代变迁的遗孤。如今阳坝依然经营着大量茶园,并成为阳坝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而锣鼓草却成了游客观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习俗,更是奶奶辈最珍贵的回忆。

  奶奶眼里的阳坝,是有温度的,每每提到过去,那被皱纹包裹的眼睛里总是泛着光,最后再总结上一句:现在好了,你们都是享福的。

  不觉落幕,党的二十大的宣传广播在河对岸若隐若现,孩子已在怀里入睡,奶奶依旧滔滔不绝……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