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专题  >  2022专题

甘肃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 提升行政审批效能,从“层层申报”到“直通直达”

 2023/01/13 09:34 来源:新甘肃

  近年来,甘肃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两个现代化建设,构建核与辐射安全行政审批、监督执法、监测预警和应急防控四大体系,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监管体制逐步形成,涉核产业加速发展

  甘肃省作为国家最早的核工业和核试验基地,省内核产业起步早、发展快,是名副其实的核大省。行政区域内中核四○四有限公司、中核兰州铀浓缩有限公司布局较早,中科院近物所重离子加速器等大型核技术利用装置已运营多年。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中核甘肃核技术产业园、中国高水平放射性废物地质处置地下实验室、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甘肃同位素实验室等国家重大项目陆续落地并进入实施阶段,兰州、武威重离子治癌项目已基本建成并将陆续投入运行,省政府与中科院联合办学共建武威职业学院中科低碳新能源技术学院,并与中核集团签署在核技术产业园、科研机构、装备制造等多领域进一步深化合作的战略协议,涉核相关产业加速发展。

  同时,依托国家“一带一路”“西电东送”战略实施及全省新能源格局构建,以±800千伏、±1100千伏直流、750千伏交流等特高压、长距离输变电工程为代表的电力基础设施和以“宽带中国”“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基础设施加快在全省布局和建设,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电磁类设备(设施)迅速增加。

  据了解,甘肃省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体制也逐步形成,目前已具备了较为完善的省、市监管网络。省级形成了“一局、一处、一中心”的管理格局,全省14个市州、兰州新区、甘肃矿区生态环境管理部门均有辐射安全监管机构,全省各级辐射监管专、兼职人员有150人左右。

  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企业健康发展

  在行政审批方面,随着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甘肃省进一步将部分核与辐射类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及辐射安全许可证核发下放至市(州)生态环境局,既调动了基层生态环境部门加强业务能力建设的积极性,又助力企业健康高效发展。

  在监督检查方面,近年来省、市两级辐射监管部门严格落实核与辐射安全隐患排查三年行动方案要求,每年印发监督检查计划,对全省1700多家核技术利用单位逐一进行现场核查,做到“两个全覆盖”,落实“两个零容忍”。

  在辐射监测方面,扎实开展全省辐射质量监测和监督性监测,每年组织对辐射环境监测网,中核404、504、西北处置场等核设施单位,706矿等铀矿冶单位,甘肃稀土等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企业,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等重点核技术利用单位进行监测。

  在辐射应急响应方面,已组织实施“陇原行动——甘肃2020年核与辐射事故综合应急演习”,检验了《甘肃省辐射事故应急预案》以及配套实施程序的有效性,验证了辐射应急队伍和装备的适应性;并指导全省14个市州逐一开展辐射事故应急演练,完成14个市州(甘肃矿区)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制修订工作。对省市两级核与辐射应急监测调度平台进行升级改造,确保具备核与辐射应急监测快速响应能力,全面架设辐射事故应急响应中的应急监测和技术保障能力。

  在宣传教育方面,主动做好全省辐射工作人员参加辐射安全与防护业务知识网上考核的组织管理与服务保障工作,2019年以来累计9980人次辐射工作从业人员通过国家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平台持证上岗考核;组织开展全省辐射监管人员及从业人员业务培训二十余期,深入开展核安全文化宣贯活动,充分利用“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和“6.5世界环境日”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从业人员忧患意识、责任意识、诚信意识、敬畏意识和守法意识明显增强,全省核安全文化水平得到了整体提升。

  持续推进“放管服”,建设标准化审批流程

  下一步,甘肃将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为准则,落实好“六稳”“六保”任务,实现从“最多跑一次”到“一次都不跑”、从“层层申报”到“直通直达”的转变,切实提升行政审批效能。

  一方面,在现有行政审批基础上,实现网上受理与政务服务平台衔接,提供“一网通办”服务,公开办事指南,力争审批程序再简化、申报材料再精简,进一步压缩时限,大力推进审批流程标准化建设。

  另一方面,加强对下放项目的指导检查,对下放和委托下放至市州生态环境部门的行政审批事项,实行定期调度、随机抽查,确保市州生态环境部门承接能“接得住”“管的好”。

  建立完善重点企业、重点行业定期沟通协调和帮扶机制,每年与国网甘肃电力公司、移动联通电信三大通信公司和中国铁塔公司召开座谈会议,主动深入医院、测井、探伤等行业单位开展帮扶指导。

  同时,加大对第三方环评机构和监测机构的管理力度,定期组织现场监督检查和质量复核,建立约谈机制,督促第三方环评机构和监测机构进一步规范从业行为,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严厉打击环评和监测领域弄虚作假行为,切实提升环评文件编制质量,确保监测数据“真、准、全”。(汪蛟 任坤贤 陈浩)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