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专题

天水凝心聚力提升生态质量 聚精会神挖掘生态价值

 2023/01/31 11:43 来源:新甘肃

  2022年以来,甘肃省天水市聚焦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深入挖掘生态价值,全力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

  有力有序推进生态品牌创建

  按照天水市第八次党代会和市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全面启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创建工作,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天水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2022—2026年)》《天水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工作实施方案》,扎实有序推进创建工作。清水县2022年获得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命名。《张家川县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2022—2025年)》通过省级专家评审,印发实施。秦安县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规划已完成初稿,正在征求意见建议。

  扎实有效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十三五”期间,围绕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规模化以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4个重点方面完成258个行政村环境整治。“十四五”以来,围绕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治理、黑臭水体治理3个重点方面,兼顾生活垃圾处理和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等,完成80个行政村环境整治。通过农村环境整治项目的实施,项目村生活污水、黑臭水体得到有效治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得到有效保护,生活垃圾能够按要求及时收集转运,畜禽养殖废弃物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脏、乱、差”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稳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

  紧跟形势要求、瞄准关键点位,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作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重点,学习借鉴转化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先进经验,按照“统筹规划布局、分类梯次推进、因情因地制宜、突出建管长效”的思路,深谋划、细部署、强推进、抓落实,有序推进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十三五”以来,全市共铺设农村污水收集管网210千米,新建生活污水处理站121座,日处理规模达1.9万立方米,719个行政村完成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28.86%。

  制定了《天水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管护指导意见》,督促县区建立健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管理体系,加强集中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监督监测,确保污水处理设施稳定运行、达标排放。连续3年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整治,建立了国家和省级农村黑臭水体监管清单,积极申报国家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麦积区被列为第一批全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区,完成38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并上报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效果评估和经验总结,为天水市探索出了适合农村的可复制推广的黑臭水体治理技术模式。依托农村环境整治、生活污水治理、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全市共治理农村黑臭水体52条。

  持续强化自然保护地监管

  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总体要求,以自查与执法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强化自然保护地监督,严厉打击涉及自然保护地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切实维护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安全。连续7年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工作,重点排查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内采石采砂、工矿企业、核心区缓冲区旅游和水电设施等四类问题,“绿盾”行动以来,天水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省级自然保护区“绿盾”发现共发现16个生态环境问题,已全部整改到位,报省级部门销号备案。

  深入挖掘乡村生态价值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推进乡村生态振兴,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天水市制定出台《天水市关于促进乡村生态振兴的实施意见》,紧紧围绕国土绿化、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农业绿色发展、水土保持、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等重点方面,实化细化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积极主动作为,抓实干、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全面提升乡村生态环境质量和污染防治能力,并利用“生态+”模式,把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起来,深入挖掘乡村生态价值,打造产业绿色、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的美丽乡村。

  下一步,天水市将全面落实提升综合实力、提升生态质量、提升基础支撑、提升生活品质、提升治理效能的总体目标,集中攻坚、系统施治,全面弥补天水市生态环境领域的短板,守住绿色本底、厚植生态品牌优势,全力以赴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和效益,推进乡村生态振兴,为建设现代化幸福美好新天水作出“生态”贡献。(王瑞 张燕)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