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专题

真抓实干 勇毅前行 奋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幸福美好新甘肃——甘肃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在兰州召开

 2023/02/26 19:43 来源:中国环境

  2月25日,2023年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在兰州召开。会议总结2022年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分析研判当前形势,安排部署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

图片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底线任务来推动实施,美丽甘肃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黄河流域生态功能出现积极变化,长江流域水源涵养功能明显增强,祁连山生态保护“由乱到治、大见成效”,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一是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地落实。始终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主线和统揽,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作出“坚定不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山川秀美、生态优良的美丽甘肃”的安排部署。成立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主任的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把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

  二是全力服务重大战略,强化规划政策引导,持续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开展7大行业121家温室气体重点控排单位碳排放核查。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确定全省“三线一单”生态环境总体管控要求暨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积极推进绿色环保产业发展,建立产业链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助力打造绿色低碳发展“新引擎”。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出台“26条”和贯彻落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实施方案。优化生态环保执法方式,纳入正面清单企业1273家,实现监管和服务并重。

  三是突出抓好重点领域,扭住关键环节,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动环境污染防治由“坚决打好”向“深入打好”转变。深入治理工业、燃煤、机动车、扬尘四类污染源,推动安检、环检、综检“三检合一”。扎实推进水源地、城市黑臭水体和重点流域综合治理。推动142个国家重点镇初步具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完成全省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和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强化提升危险废物环境监管、利用处置和环境风险防范能力,推进重金属、尾矿库和新污染物治理。

  四是着力扛好上游责任,担好上游义务,深入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污染防治工作。在全国率先启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地方立法和污染现状调查工作,完成黄河流域重要干支流排污口排查,建立生态环境基础数据库。沿黄流域41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2.68%,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连续7年达到Ⅱ类,“黄河之滨也很美”成为靓丽名片。

  五是不断健全长效机制,巩固整治成效,持续强化自然生态保护监管。8类31项整改任务按期完成。中科院评估显示,祁连山生态状况总体稳定、局部向好。祁连山问题整改成为“督察整改看成效”第一批全国正面典型案例。制定实施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暂行办法,连续6年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印发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意见,开展重点片区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

  六是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强化源头治理,切实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统筹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两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113项整改任务已完成110项,转办的4627件信访问题已办结4620件,阶段办结7件。在全国率先将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纳入省级督察。完成2轮省级督察全覆盖和省属国有企业(白银公司)督察试点,探索完成4县1重点行业派驻监察。着力加强日常监督执法。

  七是切实强化底线思维,补齐短板弱项,积极维护生态环境安全。认真履行生态安全、核安全协调机制牵头单位职责,建立生态安全预警监测制度机制,完成核与辐射安全隐患排查三年行动,加强放射性废物入甘监督检查和监测。持续强化生态环境风险防控,建成15个省级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设立15支相应救援队伍。全省3950家企业完成环境风险评估并划定环境风险等级。

  八是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健全制度机制,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印发覆盖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等54家单位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推动构建“大环保”工作格局。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出台损害调查等6项配套制度,开展28例案例实践。“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及大数据平台建成投运。开展“六·五”环境日系列宣传活动,生态环保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九是强化政治机关建设,持续改进工作作风,建强生态环保铁军。完成3项中央巡视、34项省委巡视反馈问题整改任务,巩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成效,建立“我为群众办实事”长效机制。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持续建强生态环保铁军。加强党风廉政和作风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走深走实。

  今后五年,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要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守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努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甘肃建设。

  会议指出,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美丽甘肃建设的重要一年,要重点抓好以下任务。

  一是锚定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统筹推进美丽甘肃建设和“十四五”规划落实。制定出台美丽甘肃建设实施意见,扎实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建立“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工程项目库。聚焦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持续推进黄河流域工业、农业、生活等重点领域污染防治。开展生态脆弱河流治理与修复。

  二是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主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印发实施《甘肃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开展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形势分析、预警;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出台《甘肃省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方案(2023-2025)》《甘肃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制定《甘肃省气候投融资项目入库指南》,推动实施《甘肃省清洁生产工作方案(2021-2023)》,开展“双超”“双有”企业和温室气体重点排放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持续开展优服务、强督察、严执法、守底线、促发展专项行动,推进生态环境领域稳经济政策措施落实落地。强化重大项目环评服务保障,成立“保障重大项目环评审批工作专班”。

  三是聚焦重要领域和环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污染防治目标管理,制定实施2023年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任务台账。组织实施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气全面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行动。强化噪声污染治理,开展声环境功能区划评估。印发实施省“十四五”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出台黄河生态保护治理和长江修复攻坚战行动实施方案。强化重点建设用地准入管理,深入开展涉镉污染源头防治专项行动,持续推进历史遗留固体废物排查整治。加强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

  四是防范化解环境风险,全力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加大自然生态监管力度,完成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保护成效评估。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工作。深入开展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态化监管。出台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和“两山”基地建设办法及系列配套政策标准,启动开展第一批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两山”基地遴选命名。巩固废弃危险化学品风险集中治理和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成果。深入实施重点河流突发水污染事件“一河一策一图”。严格核与辐射安全监管。

  五是坚持守正创新,深化生态环境领域制度改革。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例实践,加大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实施力度,推进环保信用评价制度建设,落实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开展生态补偿机制试点。

  六是健全完善制度体系,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条例》《甘肃省噪声污染防治条例》《甘肃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及省政府规章的颁布实施。健全完善生态环保督察体系,制定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五年工作规划。做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相关衔接配合工作。持续开展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加强“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高效统筹执法资源。加强非现场监管,充分发挥大数据优势。狠抓移动执法系统使用,提升执法效率和规范性。制定出台县级生态环境监测站能力建设评估实施细则。推进实施例行新闻发布制度,深入推动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组织开展“六·五”环境日主题宣传活动。

  七是多措并举提升能力,加强生态环保铁军建设。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选拔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突出政治标准,做深做实干部政治素质考察,突出把好政治关、廉洁关。推动落实与生态环境部规划院、中国环科院合作框架协议,积极筹建中国环科院西北分院。深入开展“抓学习促提升、抓执行促落实、抓效能促发展”行动,引领、倒逼、推进生态环境系统工作作风优化转变,有力推动全省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上台阶上水平。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