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专题  >  2019年专题  >  甘肃交通运输厅微视频、摄影大赛  >  媒体看交通

快来看,新时代的甘肃公路养护工区什么样

 2019/09/16/ 11:22 来源: 严存义

  三分建,七分养。近年来,随着我省高速公路、普通省道、农村公路的不断延伸,公路养护工作任务艰巨而繁重,全省成千上万的养护职工奋战在养护一线,确保公路安全畅通。

  在养护一线,养护职工平时都干哪些工作?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怎么样,有哪些新的变化?8月22日上午,“辉煌七十年、媒体看交通”记者团走进肃州区公路段茅庵河综合养护工区实地采访。

  茅庵河养护工区绿树掩映。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严存义摄

  茅庵河养护工区地处酒泉、嘉峪关高速公路过境线K2860+900米处。虽地处戈壁荒漠,但整个养护工区芳草萋萋,绿树成荫,环境优美。

  养护工区设有办公区、生活区、沥青拌合场、混凝土构件预制场、原料储备区、应急保障库房和试验室等。是集沥青混合料拌合、乳化沥青生产、应急抢险、试验检测于一体的综合性养护工区。

  沥青混合料拌合站。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严存义摄

  养护工区现有职工84名,其中高级工程师1名,工程师5名,技师20名,高级工58名,中高级技术人员占总人数的75%,养护工程专业化技术水平和辖养公路路况质量逐年提升。       

  养护工区配置有沥青拌合楼、乳化沥青生产、挖掘机、装载机、摊铺机、沥青碎石同步封层车等设备39台(套),年生产乳化沥青约2000吨,除供应本单位用料外,还能满足周边单位沥青混合料、水稳层料的供应。

  职工在实验室进行碎石料检测试验。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严存义摄

  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使公路养护生产能力得到了跨越式发展。“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公路养护主要靠人工,沥青混合料拌合用人工炒盘,每天拌合20吨左右。现在用沥青拌合楼,每小时就可拌合100吨,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茅庵河养护工区负责人说。

  近年来,肃州公路段大力推行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先后应用乳化沥青碎石封层、就地冷再生基层、改性沥青碎石封层等一系列“四新”技术,不断提升公路养护水平。同时鼓励职工搞小发明、小创新。研制和改造了乳化沥青洒布机、吹风清扫机、乳化沥青灌缝机、随车小吊、路面清扫车等,大大提高了养护效率。

  走进养护工区“职工之家”,职工小食堂、小书屋、小超市、小菜地、小养殖、小澡堂和小洗衣房等,让人印象深刻。职工宿舍标准统一、干净整洁,配备网络电视,WIFI网络全覆盖。

  业余时间,职工在职工之家小书屋看书。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严存义摄

  “现在我们能吃到自己种的新鲜蔬菜,在平价超市购买物品,业余时间还能读书看报,能洗上热水澡,生活条件大大提升,养护工区直正成为我们养护职工的温馨之家。”养护工区职工鲁宾说。

  鲁宾告诉记者,他的爷爷、爸爸都是公路职工,现均已退休,他们三代都是养路人。“爷爷那一代,大多是沙石路,养护主要靠毛驴车和人力,住的茅草房。父亲这一代慢慢有了工程车、平板车自卸车等简单的机械,但劳动强度仍然很大。我参加工作后,有了沥青拌合站、大型摊铺机、重型压路机等现代化的机械,分工更细,劳动强度低了,工作效率和养护质量大大提高。”

  第三代养路工鲁宾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严存义摄

  科学养护上台阶,职工生活大变样。近年来,茅庵河综合养护工区先后被交通运输部命名为全国“模范班组”,被酒泉市总工会表彰为“劳动先锋号”。新时代的养路职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社会公众提供畅通、安全、舒适、美丽的公路通行条件。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