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专题

“艾”无生隙,爱无生息

 2024/11/30 10:32 来源:

  临夏现代职业学院 杨彩霞

  夜幕降临,校园的灯火依旧明亮,教学楼的走廊间回荡着青春的喧闹。作为一名职业院校的健康教育教师,我喜欢在这个时间坐在办公室的窗前,俯瞰校园的景象。成群结队的学生从操场走过,他们的笑声明亮,青春洋溢。在这样的时刻,我总会想,如何为他们的未来铺就一条更健康、更安全的道路。

  艾滋病,这个字眼曾经是遥远的禁忌,如今却时常浮现在课堂上、讲座里,甚至是校园宣传栏的海报中。它并不遥远,它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一部分。而我,站在讲台上,是他们的守望者,守护这些年轻的生命免受这场“无声风暴”的侵袭。

  记得第一次向学生们讲授艾滋病知识时,我感受到了一种无形的紧张。艾滋病,这三个字一出,教室里一片沉默。一些学生低下头,像是避开某种尴尬;一些学生皱起眉头,写满疑惑与排斥。我深吸一口气,用尽量轻松的语气告诉他们: “艾滋病不是洪水猛兽,它更不是罪恶的代名词,它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疾病。”

  于是,我开始用最直白的语言向他们讲述,什么是艾滋病,它如何传播,又如何不会传播。我告诉他们,握手、拥抱、共餐这些日常行为不会让病毒传染。讲台上的我,就像在慢慢拉开一层厚重的幕布,把隐藏在恐惧和误解中的真相一点一点呈现出来。慢慢地,学生们抬起了头,有人点头,有人提问,教室里开始有了交流的声音。

  那一天,我看到了知识的力量。它可以点燃好奇,也可以驱散恐惧。

  在一堂关于艾滋病预防的课上,我问学生: “如果你面前有一道墙,能挡住一场风暴,你会如何建造它?”学生们的答案五花八门,但最终他们明白,这道“保护墙”需要的是科学和行动。

  墙的第一块砖,是正确的性观念。学生们处在人生的花季,对情感的探索和对未来的憧憬交织在一起。作为一名教师,我无法避免,也不想回避这个话题。我告诉他们,尊重自己和他人,学会用安全措施保护自己,是一种对生命的责任。

  墙的第二块砖,是远离危险行为。我用真实的案例向他们说明,共用注射器、未经消毒的纹身工具可能会带来怎样的风险。通过一场模拟演练,我带领学生学会识别生活中的健康隐患,让他们明白,保护健康从细节开始。

  墙的第三块砖,是早检测、早发现。学生们开始理解,检测不是一种羞耻,而是一种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选择。有人悄悄问我: “老师,如果我想检测,但又不好意思,该怎么办?”我回答: “勇敢是第一步,你可以选择匿名检测,一切都不会有人知道,但你会知道自己是安全的。”

  这道保护墙,在他们心中慢慢竖起。而我,也从未停止添砖加瓦。

  记得有一次,我在课后组织了一场特别的讲座,邀请了一位HIV 感染者志愿者与学生视频对话。他通过视频分享了自己的生活经历:从感染后的恐慌,到坚持治疗后的平静。他的话语平和而坚定,但屏幕上的他看得出已历经风霜。

  学生们静静地听着,不再是课堂上的好奇,而是带着一种沉思。讲座结束后,有学生走过来问我: “老师,他们是不是很孤独?”我点了点头,又摇摇头,“如果我们多一点理解和关爱,他们的世界就不会只有孤独。”

  从那以后,我发现,学生们看待艾滋病的话语中多了温柔。他们不再用冷漠或戏谑的语气谈论这个话题,而是用平等和同理心与它对话。这是一座桥梁,从歧视到接纳,从冷漠到关爱,我们共同架起的桥梁。

  夜渐深,校园的灯光渐渐熄灭,留下几缕柔和的微光。在这样的夜晚,我常常自问,我的讲述能否在学生们心中留下一点什么?或许是课堂上那一个真相的瞬间,或许是一次行动的启发,也或许是他们心中对生命的重新定义。

  作为一名教师,我无法为他们挡住生活中的每一场风暴,但我愿做一个灯下的守望者,在他们成长的路上,点亮一点光,筑起一道墙,架起一座桥。

  我相信,终有一天,这些年轻的生命会带着科学的知识、保护自己的能力和关爱的态度,走向属于他们的未来。而在那时,关于艾滋病的恐惧与误解,将像一场早已散去的迷雾,不再遮蔽他们的视线。

  那一天,校园会更明亮,社会会更温暖,无“艾”的未来,也将离我们更近。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