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甘肃省自然灾害基本情况
2024年,我省先后遭受雪灾、低温冷冻、风雹、地质灾害、洪涝、沙尘暴、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尤其以洪涝和风雹灾害最为严重,特别是入汛后,各类自然灾害给我省农业生产、群众生活及基础设施等造成较大影响。全年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13个市州和兰州新区的194.92万人次受灾,因灾死亡失踪19人(死亡14人、失踪5人),需紧急生活救助501人;农作物受灾123.17千公顷;房屋倒塌1266间,严重损坏5713间,一般损坏1.63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04.67亿元。
与近5年均值相比,受灾人口、因灾死亡失踪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倒塌房屋间数、损坏房屋间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49.16%、53.88%、68.19%、92.41%、77.89%和29.47%。
自然灾害主要特点:
一、降雨极端性强,洪涝灾害损失较重
2024年,我省共遭受21次洪涝灾害过程。全省平均降水量434.7mm,较常年偏多6.0%;汛期降水量343.7mm,为近5年最多,其中25个县区出现暴雨及以上降水,为近10年次多。7月22日~24日通渭县、崇信县、灵台县、秦州区、华亭市、成县、徽县等县(市、区)局部地方累积降水量超过250mm,为1961年以来最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1.1亿元;陇南因强降水落区与前期强降水落区重叠,损失较重,直接经济损失达60.88亿元;“8·24”金昌发生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单日降水量达55.4mm,突破其有气象记录以来单日降水极值。洪涝灾害共造成112.17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失踪19人,农作物受灾52.10千公顷,倒塌房屋1237间,损坏房屋20022间,直接经济损失96.82亿元。与近5年均值相比,受灾人口、因灾死亡失踪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倒塌房屋间数、损坏房屋间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70.74%、53.88%、86.54%、92.58%、81.00%和34.77%。
二、受强对流天气影响,风雹灾害突发频发
2024年,我省共遭受28次风雹灾害过程,主要出现在庆阳、定西、甘南、临夏等地,导致局部地区农作物和林果业受灾。尤其以5月24日风雹灾害损失较重,造成庆阳、定西、临夏、甘南4个市州、13个县(市、区)的20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6.4亿元,此次风雹灾害持续时间短,破坏力大,造成农业基础设施受损和农作物受灾。风雹灾害共造成59.35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农作物受灾59千公顷,倒塌房屋23间,损坏房屋1969间,直接经济损失6.83亿元。与近5年均值相比,受灾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倒塌房屋间数、损坏房屋间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84.52%、84.76%、99.86%、98.13%和95.40%。
三、受冷空气影响,低温冷冻和雪灾时有发生
2024年,我省共遭受8次低温冷冻和雪灾过程,主要集中在2月中旬至4月底,4月全省共25个县(区)出现寒潮天气,主要集中在中旬及下旬,对酒泉、白银、临夏等地造成影响。尤其以4月29日的降温霜冻天气过程造成的损失较重,共16个县(区)出现寒潮天气过程,影响范围广。低温冷冻和雪灾共造成16.33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农作物受灾11.68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0.82亿元。与近5年均值相比,受灾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95.74%、96.98%和99.45%。
四、生物、沙尘暴灾害损失略有,区域单一
2024年,我省共遭受1次生物灾害过程,临夏和政县由于持续高温天气导致部分农作物出现褐斑病,侵染植物,造成部分植株死亡,危害到种植业生产,造成农作物严重减产。全省共遭受1次沙尘暴灾害过程,酒泉金塔县出现沙尘天气,造成部分蔬菜大棚棚膜、棚架损坏。生物和沙尘暴灾害共造成6.86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农作物受灾0.39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0.17亿元。与近5年均值相比,受灾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98.21%、99.90%和99.88%。
五、地质灾害偶有发生,损失较轻
2024年,我省共遭受7次地质灾害过程,主要以小型滑坡、山体崩塌为主,其中临夏4次,均未造成严重损失。地质灾害共造成1986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倒塌房屋6间,损坏房屋38间,直接经济损失0.04亿元。与近5年均值相比,受灾人口、倒塌房屋数量、损坏房屋数量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99.95%、99.96%、99.96%和99.98%。
总体来看,2024年陇南因受洪涝灾害的影响,灾情强度最高;庆阳、临夏、定西、天水、兰州和平凉6个市州主要受洪涝和风雹双重灾害的影响,灾情强度次高;白银、甘南、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6个市州和兰州新区的灾情强度相对较低。对比各县(市、区),全灾种灾情陇南武都区最重,其次是陇南、庆阳、临夏等大部分县区,金昌金川区,张掖甘州区,兰州皋兰县、榆中县,白银景泰县、会宁县,定西通渭县、岷县,天水秦州区,平凉泾川县、华亭市,甘南卓尼县等地,灾情强度相对较高。


综合考虑极端天气和我省的自然灾害灾情特点,建议各地各部门进一步强化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提升各类灾害的监测精度和时效性,形成“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的防控机制,同时,面对复杂多变的自然灾害形势,进一步强化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的应急管理职能,完善基层应急预案,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和装备配置,确保基层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快速响应、有效处置。